當前位置:

【歷代名道】鄧紫陽與南岳衡山

來源:南岳志 編輯:彭俊 2013-09-01 12:57:35
—分享—

  鄧紫陽(約850-739)名思權(quán),亦名思璞。臨川南城縣(今屬江西)人。初唐道士。道教北帝派的開創(chuàng)人。

  鄧紫陽于咸通元年(860)少小投茅山(江蘇常州)太平觀柏道泉為弟子,六年后乃披度為道士。咸通十二年(871)到龍虎山十九代天師參授都功正一法箓。乾符三年(876年)至茅山太平觀三洞法師何元通進授中盟上清法箓。后隱縣境內(nèi)麻姑山修煉。性情剛毅,很有學問,自負有濟世之才,就是得不到當朝的重用,因此便遨游名山大川,寄跡于山水之間。到南岳時,訪南岳朱陵洞天,又拜謁道家福地青玉壇和光天壇,遇到南岳名道鄧真人,拜鄧真人為師,經(jīng)鄧真人的傳授和他自己的真誠修煉,得到了道家的真諦。鄧紫陽在南岳入道后,又在各靈山仙境拜訪了一番,之后就回家省親,在回家的路上,得到一把神劍,又因為他每在山壑行程或在溪邊休息時,總是念誦“天蓬咒”,感動了北帝,北帝便派神人下凡,將劍法傳授給他。

  開元二十三年(735),唐玄宗召鄧紫陽至京城,原來是西戍起兵作亂,鄧紫陽便在玄宗面前呼風作法,使神卒朱兵,大敗西戍犯境之敵,玄宗大悅譽之為神人,還賜詩云:“太乙三門訣,元君六甲符。下傳金版術(shù),上刻玉清書。有美探真士,囊中得秘書。自茲三醮后,翊我滅殘胡。”鄧紫陽見龍顏大悅,便面奏皇上,清求敕建麻姑山廟。玄宗允諾,下詔敕建,并御賜純金鏤刻的金龍讓他帶回麻姑山作為鎮(zhèn)山之寶。天寶五年(746)天大旱,求雨不得,鄧紫陽把金龍擲于龍門橋龍?zhí)吨?,忽見黃龍升天,風去雨來。玄宗聞之,又下詔增修仙宇,塑立神像,使麻姑山建設規(guī)模得到進一步擴大。后經(jīng)過幾代帝王的敕封,麻姑山及其山上仙都觀等主要道觀名聲遠播,成為了東南一帶的道教中心。開元二十七年(739),鄧紫陽仙逝,玄宗命于麻姑山設觀,歸葬本山。世稱鄧天師。

  北帝派為初唐道士鄧紫陽開創(chuàng),授《北帝經(jīng)》及北帝豁落七元符,最崇拜北極紫微大帝--北帝。鄧紫陽以道法精深,名聞當時。開元年間多次應召入宮,被玄宗封為天師。自鄧紫陽之后,承其法脈的為其侄子鄧德誠、侄孫鄧延康及后裔鄧道才、鄧道苗、鄧啟霞數(shù)代,再加眾多弟子譚仙巖、史玄洞、左通玄、鄒郁華、何元通、王棲霞、黃洞元、瞿童等人的推衍,并得于唐代皇室如武則天、玄宗、德宗、憲宗、武宗、宣宗、懿宗的大力支持,北帝大法便很快在全國范圍內(nèi)傳播,還修建了一批北帝、四圣專祠。修習北帝道法成為當時道門的一種風氣。其后,唐未五代的杜光庭,宋代的張繼先、王宗敬、吳道顯、柳伯奇、鐘明真、盧養(yǎng)浩、徐必大、劉玉、黃公瑾等,皆習北帝大法,并將其法與神霄雷法結(jié)合,從而推行出一門新的道法——神霄金火天丁大法。這是唐宋北帝派的基本傳系,它與天師道、上清派有較密切的關(guān)系。

  唐大歷三年(768),年近花甲的顏真卿赴任撫州剌史。他多次登游麻姑山,對這里優(yōu)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觸良多。大歷六年(771年)四月,他再次登麻姑山,游覽仙壇。是時,書興大發(fā),揮筆寫下了記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經(jīng)家里相會場的神話故事,及麻姑山道人鄧紫陽奏立麻姑廟經(jīng)過的楷書字碑《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》,被歷代書法家譽為“天下第一楷書”。

 

 

  延伸閱讀:

  【南岳名道】王靈輿與南岳衡山

  【歷代名道】何尊師與南岳衡山

  【歷代名道】張惠民與南岳衡山

  【歷代名道】肖靈護與南岳衡山

來源:南岳志

編輯:彭俊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南岳新聞網(wǎng)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