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

【茶文化】南岳佛教茶事(一)

編輯:彭俊 2012-12-27 16:51:32
—分享—

  (一)茶風始于寺廟

  寺廟開始用茶,可以追溯到南岳衡山開始建立寺廟的時候。飲茶有除煩醒腦止昏寐的作用,自從茶為飲用始,南岳云霧茶就是陪伴寺僧度過清修佛理生活的日常飲品。

  與南岳詩僧齊己為詩友的貫休,曾棲居南岳衡山,后遷西蜀,系一代高僧。貫休對南岳戀戀不舍,有詩《懷南岳隱士二首》,詩中提及棲居南岳的歷朝高僧,都與茶事有關(guān):

  (一)

  千峰映碧湘,真隱此中藏。

  餅不煮石吃,眉應(yīng)似發(fā)長。

  風根支酒饔,鶴虱落琴床。

  雖學忘機者,斯人尚未忘。

  (二)

  見說祝融峰,攀天勢似騰。

  藏千尋瀑布,出十八高僧。

  古路無人跡,新霞出石棱。

  終期將爾叟,一一月中登。

  詩中“餅不煮石吃”,“餅”即唐朝盛行的餅茶。自陸羽的《茶經(jīng)》問世,唐代烹茶技藝提高,講究烹茶用水之道,習慣以白石養(yǎng)水,普遍認為清泉白石之水為佳。“餅不煮石吃”,是不拘一格的隨意煮飲,寺僧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,茶成為寺廟生活的日常飲品。“餅不煮石吃,眉應(yīng)似發(fā)長”聯(lián)系起來,則寫出歷代高僧的仙姿慧骨。詩中提及的十八高僧有慧思、惠海、智顗、大善、僧照、惠成、大明、惠勇、惠稠、惠誠、惠亶、善伏、曇楷、義本、義顥、悟?qū)?、道倫、智明,實非同時代人,而是自慧思、惠海來南岳創(chuàng)建佛寺傳播佛教時起的歷代高僧。會善峰下有會善寺,相傳為十八高僧禪會之所??催^這高僧名單,就知道佛僧修禪與飲茶聯(lián)系的歷史已源遠流長。

  茶興于唐,唐代的南岳衡山云霧茶已經(jīng)很有名,且產(chǎn)量居全國第二位,為寺廟僧侶隨意飲茶奠定了物質(zhì)基礎(chǔ)。當時佛教禪宗在南岳盛行,寺僧坐禪,需要飲茶提神醒腦。禪茶一詞,在唐代南岳詩僧齊己詩中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。齊己系禪宗青原系下弟子,于唐末來南岳修禪,齊己詩中就有“石鼎秋濤靜,禪回有岳茶”的吟詠了,就連貫休詩中的十八高僧,也出現(xiàn)在齊己詩中:

  十八賢真在,時來拂榻看。

  已知前事遠,更結(jié)后人難。

  泉滴勝清罄,松香掩白壇。

  憑君助朝貴,誰欲厭簪冠。

  佛教將茶與佛聯(lián)系起來,借喝茶悟得禪機。“泉聲勝清磬”,茶水與佛寺的磬聲已沒有區(qū)別,茶中有禪,禪中有茶。齊己稱茶為禪茶,這種茶禪一味的佛教思想,在南岳佛教不斷傳承。

  佛門茶事在唐時已經(jīng)普及,在坐禪環(huán)境中飲一杯茶,常能使人置身于紅塵之外。零陵僧人乾康訪齊己,有詩言及煮茶,可以看出紅塵與佛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:

  隔岸紅塵忙似火,當軒青嶂冷如冰。

  烹茶童子休相問,報道門前是衲僧。

  當乾康來訪時,隨著烹茶童子的出現(xiàn),紅塵的繁忙與佛寺的青嶂如冰兩相對照,一個佛寺禪茶意境鮮明地顯現(xiàn)出來。茶境宜靜,參禪習佛需要靜慮。在這首詩里,我們不僅體味僧寺的參禪習佛氣氛,也看到佛教茶道的靜境美學。

  在佛教界,除了前面提到的十八高僧,還有齊己、修睦、棲蟾、靈一等,他們既是僧人,又是有名的詩人,以茶為題,互相唱和,發(fā)展了茶禪文化,在佛教界首開茶道風氣。

  詩僧棲蟾《寄問政山聶威儀》云:

  先生臥碧嶺,諸祖是知音。

  得道無一法,孤云同此心。

  嵐光薰鶴詔,茶味敵人參。

  苦向壺中去,他年許我尋。

  “得道無一法”,這是禪宗的參禪習佛理念。向壺中悟得禪意,因此發(fā)出苦向壺中去的感嘆,茶與禪在棲蟾詩中就是一回事情。

{Ky:PAGE}

 

  唐李咸用《冬夜與修睦上人宿遠公房寄南岳玄泰禪師》

  丈室掩孤燈,更深霰雹增。

  相看云夢澤,共憶祝融僧。

  語合茶忘味,吟欹卷有棱。

  楚南山水秀,行止豈天恁。

  唐時,社會盛行的茶宴,在佛寺也已盛行。齊己有《聞道林諸友賞茶因有寄》,寫谷雨賞茶,其實就是一次僧侶的茶宴。

  佛寺的茶,還將佛門與社會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唐代茶事始興之際,佛寺的茶,常是贈送客人的珍貴禮品。如龍山人贈送的南岳衡山石廩茶,李群玉就視若珍寶,“黃金相壓疊,積芳莫能加”。

編輯:彭俊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南岳新聞網(wǎng)首頁